2024-11-05 11:13 阅读量:1.4万+
华人号:枫叶时报“你的头是不是让门板夹过?”
这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常识:如果头部受伤,智力就会受影响。不过,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。中科院脑科学中心的专家何杰就认为,至少某些动物的脑在受创后会变得更聪明。
何杰研究了一种叫斑马鱼的动物,它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强大再生能力,受损后会自我修复。何杰用物理手段损伤斑马鱼的中脑部位,发现损伤区域的胶质细胞开始异常增殖。而在平时,这些细胞则处于静息状态。
这些增生的细胞只能存活25天到300天。不过,斑马鱼的平均寿命也只有三年,300天差不多相当于人类的三十年。
科学家当然不能对人类进行这种危险实验。但是,斑马鱼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“模式动物”,也就是用于探索一般生命规律的动物。从它们身上得到的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人类。可以推测,人类脑部的某些部位受创后,也会导致神经元的局部增生。
除了“越挨打越聪明”之外,人脑还有可能越大越不正常,这也违反了脑容量越大越好的常识。
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对正常人、精神分裂症病人、黑猩猩与恒河猴进行了比较研究,内容是脑部某些代谢物的浓度。代谢物可以看成细胞活动产生的垃圾,它们积存在脑部,就会影响脑的正常功能。研究发现,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代谢物浓度最高。
研究者认为,从类人猿到人,脑的容量不断发展,至今已经接近极限。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某些精神疾病,正是脑容量大增的副作用。脑子变大,既需要更多的营养,也产生更多的垃圾。后者无法正常排出或者分解,导致了某些精神疾病。
这些有关脑的最近成果大异常识,恰恰说明我们对脑的认识严重不足。由于不能对健康活人进行脑实验,这个领域落后于身体的其他领域。很多时候,研究人脑要靠脑损伤患者。
19世纪,一个名叫费尼斯·盖奇的工人在爆炸事故中被钢筋穿头,仍然存活了几年,他成为第一个接受脑功能分区研究的对象。俄国生理学家科萨科夫长期解剖酗酒死亡者的脑,发现了科萨科夫综合症,也就是酒精依赖症。一个代号为“SM“的女病人由于遗传问题,双侧杏仁核受损,从此没有恐惧情绪。于是,她让脑科学家发现了杏仁核与恐惧的关系。
二次大战时期,苏联有一个名叫鲁利亚的科学家,在医院里接触大量头部受创的伤员。有些人的脑甚至局部暴露在外,但是人仍然存活。鲁利亚通过研究这些伤员,让脑科学有了飞速提升,从此创建了神经心理学。
不过,和平年代很难找到这种实验条件。今后很长时间里,发明更安全的技术来研究健康人的脑,仍然是重要的前沿课题。
预感未来也是科学课题?回顶端
有部科幻片名叫《惊魂下一秒》,主人公能够准确预知几秒钟之后发生的事情,与敌人周旋时处处占得先机。不过,这只是科幻作品。现实中如果有人说他能预测未来,八成会是算命先生,或者伪科学传播者。
所有预测未来,是指对远期趋势的预知,比如“这辈子运气怎么样?”或者“某处楼盘将来能否升值”。对此,有人使用经济和社会数据,有人请风水先生。到现在,还没有特别靠谱的方法。
但是,预感未来并不神秘,它是指对短期变化的预知,我们人人都会。每晚入睡前,我们都会认定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。公交车站有很多人在候车,说明他们都预感会有公交车到达。如果你是上班族,我可以预感你在下一个工作日早上,大概率会去单位上班。
如果不能预知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后的环境变化,我们根本没法生存。这种心理能力甚至并不依靠智力。狮子追捕斑马,要预感它下一步往哪里跑。斑马想逃脱狮口,也要用同样的能力。森林大火烧起来,所有动物都会逃跑,因为它们能预感火能对自己产生威胁。
如此看来,预感一定是很古老的心理机能。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扎克斯博士就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研究。他带领团队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,让被试对普通生活事件进行预测,同时扫描他们的脑部,结果发现,大脑中部多巴胺系统活动起来,它可能在预感活动中起重要作用。这个系统在进化历程中很早就出现,很多动物的脑中都有。
预感和一种叫程序记忆的心理功能有关。人的行为通常会构成固定序列。比如,我们一定要先开门,再进入走廊,或者先盛好饭菜,再进餐。生活中各种固定行为序列见得多了,就会形成程序记忆,让我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。
扎克斯博士进行了另外一个实验,他使用普通日常事件录像,把它们播放给被试。并且会在播放过程中停下来,让被试推测五秒后发生什么。研究表明,90%以上的被试能够准确进行预测。
一部优秀电影会让观众难以预知情节走向,但对于下一秒钟人物会干什么,观众总能猜个八九不离十。这里面有个概念叫做“事件边界”。比如,“上课”和“课间休息”就是两个事件,中间以下课铃声为边界。只要你在上课,接下来无非就是老师继续讲解,或者向学生提问,这很容易预测。但是过一会课间休息发生什么,就不好预知了,那属于下一个事件。
扎克斯博士也对“事件边界”进行了研究。他同样让被试观看生活录像,并把录像中止,让被试预测。结果,同一事件内预测成功率超过90%,不同事件的预测就降到80%以下。
预感还和专业能力有关。优秀运动员能预感知几秒钟后赛场上的局势,但只局限于他所从事的项目。去预感其它项目的比赛,准确率就大大下降。
总之,预感并不神秘,甚至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,不要把它和“算命”相混淆。
注:《科学中的科幻》本系列介绍了数百种匪夷所思、令人脑洞大开的前沿科技。第一集未来的科学讲述各专业领域的新成果,第二集跨越海岸线介绍人类开发海洋的前景,第三集天宫开物讲述“宇宙工程学”的未来,第四集未来的职业讨论各种新科技对职业格局的影响。
本系列纸质版已经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,命名为“未来畅想”丛书,本文为第二部分。
作者简介:
郑军,作家、未来学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科普作协会员,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。
1、本站(网址:52hrtt.com)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,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,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。
2、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,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。
3、因平台信息海量,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(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:hrtt@52hrtt.com),以便及时删除。
© 2022 华人头条
服务热线 : 0591-83771172
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©版权所有
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
举报热线:0591-83771172
举报邮箱:hrtt@52hrtt.com
1、本站(网址:52hrtt.com)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,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,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。
2、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,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。
3、因平台信息海量,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(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:hrtt@52hrtt.com),以便及时删除。